呆呆狐狸
隐世仙人♂

[] 《大象》残酷、叛逆、浮燥的校园惨剧

-->
《大象》残酷、叛逆、浮燥的校园惨剧

  Gus Van Sant 大部份的电影都渗透着一种残酷青春的味道,作为年青人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共鸣与了解故事里的主人翁,到底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这条路,他们的心路历程又有谁能体会呢?《迷幻青春》(Paranoid Park)的主角内心隐藏着不能说的秘密,影片的色调、风格都是引人入性的。导演的摄影机就是观众的眼,他不只是拍出他的影片,还应该带出议题,带出情感上面对的七情六欲,让观众不论是从艺术层面还是文化层面上有一定的感觉。看过《迷幻青春》后,再看导演的经典作《大象》(Elephant) 或者会有另一重的感觉,一种有口难言的震撼在心中回荡。
  
   「生比死更难」是电影其中一样希望表达的内容,电影里的青年各人都有各自要面对的问题,包括是家人、朋友的关系,更有的是校园里的排斥,自身形象的问题。导演尝试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把戏中人物的原型记下来,当中有同性恋者、有EMO青年、也有事情的记录者。电影主要是记录一个普通的下午所发生的事,它是如斯的平静,灾难也从平静里悄悄来到。生命在悄然间流逝,然而留给我们的是青年问题的背后是怎样形成的。
  
   电影取材至一九九九年科伦拜的校园枪击案,真实的人物Eric和Dylan沉迷纳粹主义,购来步枪,计划进入校园进行屠杀,最后吞枪自尽。事件里共有十多人死亡。看电影之前大约看了一下当年的事,有报导指出青年是受到Goth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两位行凶的青年是精神病患者。一下子就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孩子那里,那所谓的关爱到底在那里呢?常说,学校就好像一个小小区,但实际是内里充满着歧视,充满着英雄主义,仇恨。学生在不安的环境里长大,尝试透过小圈子融合他人,依附他人的权力而欺负弱者。而受欺凌的学生往往不敢发声,怕给父母知道之后反被责骂是否做了什么事令人不喜欢。似乎不明白仇恨可以是从性向,外表等方面而来。青年人难以与父母交谈,只好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
  
   惨剧的发生相信是从欺凌开始,电影大致上在微动作里交代了行凶者的意图,所指的可能暗指行凶者是同性恋者,又或者如事实般他的抑郁症让同学知道了。于是,一个表面平平没有任何特别的学生变得杀人的魔鬼。没有表征地宣泄自己的不满。最后自杀,也许他知道活着并不容易。
  
   导演在电影里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拍下了青年在校园的生活,把青年面对的问题刻划在细节上。如John虽然是逃学青年,但他的本质并不坏,而电影里行凶的Alex告知John里面会有大事发生,明显也是出于好意的。而Elias用相机纪录了校园的百态,就像他是事件的记录者。而Michelle的问题是她一直被女生们排斥,这可能是关于她的性向,她从来都不穿短裤,也许是自卑,也许是她从不认为自己与别人一样。在校内没有朋友,默默地对着天空,然后背后承受着闲言闲语。相当的孤独。欣赏导演的是在镜头滚动方面能做到发生惨剧之前学生之间的互动,产生一种视觉上、时间上的融合。从学生活动、言语、交谈上出发使电影有了一定的线性叙事。
  
   在表达上导演并没有选择开宗明义的追击与枪杀,反而是用到学生的活动带来死亡之前。观众不看到最后不会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是如此的残酷,一切都是来至于孤独与不信任。然而,又有谁留意到这些看不见的青年。据了解,发生惨剧前Eric与Dylan曾经牵连一些罪行,然而他们则假装悔改而提早结束惩罚,这种的机心是相当的聪明。这不禁使我们问到是制度上的错还是察觉不到青年人的内心,那种藏在心中无法诉说的伤痛。某程度上,Eric与Dylan的事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在我们除下对每个人身上的标签。年少无知,不是借口,而事实上憎恨对于大人如是,也怪不了孩子会被异化。这都是长久而来教育制度、社会礼教所带来的,比如说家长纵容学生为所欲为,也比如说家长也不懂如何管教。
  
   对于《大象》这部电影,一方面是控诉美国教育制度与法律制度的缺憾,另一方面是孩子对社会的一种控诉,到底是什么的价值观污染了这些纯洁的孩子。猜想这就是导演在电影以外希望探讨的课题。


#1楼
发帖时间:2012-07-02 18:45:10   |   回复数:2
小凡人
武林盟主
老片子!确实发人深省!

2012-7-5 #2楼
karusky
一派掌门
支持了在慢慢看~谢谢分享
2012-7-5 #3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