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姆特之魂
一代宗师

[] 为何说《雨果》是阿凡达后最好的3D电影

-->
卡梅隆曾说《雨果》是《阿凡达》之后3D做得最好的电影,这样的溢美之词不是卖前辈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一个面子,而是《雨果》本身的实至名归。


自《阿凡达》火爆全球以来,在被众多“挂羊头卖狗肉”的“伪3D”大片伤害感情之后,国内观众终于迎来了一部真正意义上媲美《阿凡达》3D视效的电影——《雨果》。卡梅隆曾说《雨果》是《阿凡达》之后3D做得最好的电影,这样的溢美之词不是卖前辈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一个面子,而是《雨果》本身的实至名归。

相比作为3D电影里程碑的《阿凡达》,《雨果》没有那么多大场面和CG特效,但依旧能在奥斯卡上横扫最佳视觉效果、最佳艺术指导等5项技术奖,这得益于它把3D表现手法运用得更加纯熟。在很多人对3D的理解还停留在“朝观众席扔东西”这一概念上时,斯科塞斯已经在思考3D摄影的空间范围以及如何用3D去讲故事了,可以说,《雨果》是一部为3D技术量身定做的电影。

流动之美:舒缓优雅的镜头摇移

《雨果》开场部分,哒哒走动的钟表齿轮变成了夜色里的城市,随着镜头推进,天空变亮,城市充满了油画般的色彩。再往前,镜头继续推向火车站,从门口,到大堂,穿过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直推进到大钟前,推到主角的眼睛特写结束。



开片这个长镜头的信息量之大,目的之精准,画面之优美,令人惊叹。它交待了整个故事的隐喻符号“齿轮”,交待了整个故事的背景空间(火车站)和主人公。它的运动速度从最开始的缓慢到后来的稍快,再到最后停在主人公眼睛的特写上,整个速度变化曲线非常平滑,观众的观影体验非常舒适。

因为3D技术,《雨果》里一些本来只是平凡的过渡交待镜头被添加了更多的魅力。比如开场后不久,雨果在蒸汽机房里不停地穿梭,也是一个一镜到底的镜头,承袭了开片长镜头的流动之美,完整勾画出了一个布满齿轮的地下世界。两个镜头加起来,基本整部电影的所有空间都被介绍完毕了。

老式火车站:恰到好处的空间尺寸

《雨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点拥挤的火车站,较之《阿凡达》的外星奇观,火车站的空间是普通人更熟悉的,在视觉上更有带入感。片中那个老式火车站的空间关系相当复杂:地面上是错落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悬挂在大堂的大钟,地底下则是四通八达的动力间,虽然空间不大,但丰富的层次却让3D技术在这里大展拳脚,让整个空间和所有的演员一起“活”了起来。

有趣的是,《雨果》绝大多数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这个火车站里,它几乎就是一出3D版的舞台剧。从这个意义上说,《雨果》在3D空间表现上取得的成就,相当于2D电影时代希区柯克拍出的经典杰作《后窗》。

故事情节:与空间契合紧密

3D技术的目的不是“朝观众席扔东西”,而是还原出贴近现实世界的空间,如果没有相应的故事做支撑,那么3D就只是个噱头。《雨果》中,火车站里所有的空间都和故事紧密相连:雨果住在阴暗的钟楼里,那是他孤独而寂寞的个人世界;后来他走到火车站,暖黄色的光照着他,在这里他遇到梅丽爱,人生出现转机;在警卫追赶的时候他开始逃跑,从地面一直逃到大钟顶上;梦中火车出轨,冲坏了火车站……虽然空间有限,但所有的主要场景都出现了2次以上,每次的空间变化,镜头摇移,都是为了配合故事情节的表述。

恰到好处的空间、体贴的视角位移以及为3D摄影量身定做的故事情节,成就了卡梅隆口中“最好的3D”。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上映时间,《雨果》在内地算是姗姗来迟,但却依然值得去电影院里感受一下片中神奇而美妙的3D视效。

硬件支持:Arri摄像机+《阿凡达》3D系统

在接受时光网专访时,斯科塞斯透露他最初想把《雨果》拍成伪3D,但尝试了各种不同的3D技术之后,摄影师罗伯特·理查德森很快就意识到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必须用真正的3D摄像机拍摄。他们最终选用的是来自德国的Arri Alexa摄像机,并整合了卡梅隆的Fusion 3D摄影系统。Arri Alexa是德国老牌摄影器材公司Arri在2010年推出的新机型。和Red One一样,这套摄像机因为轻巧的体积(相对传统摄像机来说)和高达2880×2160像素的输出画面受到了专业电影人的喜爱。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硬件只能说明《雨果》拥有一流的3D设备,其实在《阿凡达》之后,很多有实力的公司都展开了3D摄影系统的研发,比如Sony的CineAlta,Panavision的Genesis等等,硬件之间其实难分伯仲。真正让《雨果》的3D视效脱颖而出,获得广泛赞誉,靠的还是斯科塞斯对3D技术的深刻理解,就像他在接受时光网专访时所说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3D的,色彩、声音、景深,这是世界的组成部分,3D其实可以运用到任何事情上”。

哪些镜头画面不适合以3D拍摄?

3D电影这两年虽然在市场上走俏,但越多越多的观众已经对“眼镜佩戴不适、画面昏暗、看长了犯晕”等3D硬伤抱怨不止。其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无缺的,3D技术也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在3D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不妨看看哪些类型的镜头画面是不适合以3D形式拍摄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问的是,什么样的电影“有必要”以3D手法拍摄?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答案或许是“所有”,因为3D电影票价贵,可以赚更多的钱。但是按照3D摄影的特性和观众的观影习惯来说,并非如此。3D技术诞生之初是为了还原真实世界,而电影又远远比生活精彩得多,所以有很多镜头其实未必适合使用3D拍摄。

相对狭小且缺乏动态的空间

3D是表现空间的技术,自然对电影的空间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有空间表现力的故事情节。如果故事空间有限,而且多以静态画面为主,像办公室里的职场恋情,学校里的初恋那点小事等等这类故事,用起3D技术就有点浪费了。

极其广阔的空间表现

3D技术其实很难伺候,空间太小不行,太大了也不行。因为身高和活动范围的限制,人类的肉眼一般不会去捕捉太广阔的空间,视觉行为更多是在百米之内的近距离观察。比如《泰坦尼克号3D》中一些展示壮阔大海的远景镜头,你会发现那些大海画面是很平面(2D)的。是的,它们就是平面的,卡梅隆没有对海面进行3D处理,因为人类的肉眼几乎无法看出太过遥远距离物体的空间感,它们的空间感在数据上的体现是微乎其微的。

快节奏高速剪切的镜头

这个原因很好理解,正如你快速晃动脑袋很容易头昏一样,这种镜头不适合拍成3D,至少目前不适合。在2D画面中,快速剪辑画面让观众的眼睛不停地关注不同的物体,但是眼球的焦距基本不变,只是方向变化即可,因为银幕只是一块2D的平板。但在3D环境中,变化的范围在原来的XY轴基础上增加Z轴,也就意味着肉眼疲劳程度要继续增加。

迈克尔·贝是拍动作片的高手,他在《变形金刚3》中启用了3D拍摄。考虑到观众的观影体验,他将《变形金刚3》中的镜头节奏变慢,增加了更多的长镜头数量,原因正是出于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动作片在3D时代就遇到了麻烦,3D为同样可以为动作片提供更丰富的展现空间。为了转制3D,《特种部队2:复仇》的档期挪到了明年。预告片中有一场在悬崖的打斗戏,这场戏空间感适中,镜头剪切正常,视角移动稳健,加上漂亮的打斗设计,或许会成为这部电影3D版的一个亮点。

不过,电影的平均镜头时间正在变得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习惯也在不停地改变,也许再过些日子,大家没准会习惯在3D环境下看快速剪辑的镜头了。


#1楼
发帖时间:2012-06-10 10:12:14   |   回复数:4
食-神
一代宗师
感谢楼主分享!支持!
2012-6-11 #2楼
chaosunny
武林高手
看了这个介绍,准备去影院看看
2012-6-11 #3楼
冬天天
无名小卒
新人报到新人报到
2012-7-21 #4楼
geg
无名小卒
食-神 发表于 2012-6-11 08:58
感谢楼主分享!支持!


谢谢分享!!!支持!!!
2012-8-28 #5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