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1120472
一代宗师

[MP3音乐] VA-Forever Classics 16CD《永恆的古典樂》[320K/MP3][2.48G][BT]

-->
【專輯名稱】: VA - Forever Classics 16CD《永恆的古典樂》

【歌手姓名】: Va

【專輯流派】: Classical

【專輯語言】:

【專輯格式】:
MP3/2.48GB/
320K

【驗證全碼】: 2C1D892FA26D4C74F40A2CE0679007569152EEC8




專輯英文名: Forever Classics

專輯中文名: 永遠的古典

藝術家: Various Artists.

資源格式: MP3

版本: 16CD 更新之 Vivaldi 更新完畢

地區: 美國


專輯介紹:

用16張CD,涵概了古典音樂界眾多名家名作,

讓大家對古典音樂有所瞭解,可以作為大家古典入門教材!


This Magnificent 16 CD Box set was posted here on Avaxhome some time ago by Redox. Unfortunately only a couple of the files are still downloadable and all the pictures are gone. I have tried several times to contact the guy to beg him for a reupload... No reply. Instead I have spent the last couple of months collecting the full set from elsewhere and I have now uploaded it all in best Ape quality for all you good people of Avaxhome. Hope you'll enjoy it!...












CD 01 — Bach




01.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1-1 in F Major, BWV 1046

02.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1-2 in F Major, BWV 1046

03.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1-3 in F Major, BWV 1046

04.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1-4 in F Major, BWV 1046

05.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2-1 in F Major, BWV 1047

06.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2-2 in F Major, BWV 1047

07.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2-3 in F Major, BWV 1047

08.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1 in G Major, BWV 1048

09.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2 in G Major, BWV 1048

10. Bach — Toccata &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11. Bach — Organ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596 (After Vivaldi)


專輯名稱:Bach - The Brandenburg Concertos 1-3


作曲家介紹: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 巴哈一家,在十六世紀初即以成功音樂家的身份馳名於德國北部,在年輕的Johann Sebastian初露光芒時,巴哈一家已享有盛名。在孩提時代,巴哈即擁有過人的嗓音,並在教會及學校合唱團中擔任要角。他很早就開始從事創作,他早期的作品(如為管風琴寫的《前奏和逆奏曲》[Preludes and Variationss]等)是在他十七歲至二十歲間完成。

  對巴哈而言,管風琴是極佳的創作對象,他自己不僅是各種教會音樂的愛好者,同時也被認為是當代最優秀的管風琴手之一。因為他的成長與教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不論在歌唱或彈奏教會音樂方面均可謂行家,在安斯坦的波尼伐士教堂他被任命為管風琴手(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並為其主日學課寫了許多令人驚歎不已的歌唱作品,這些作品算得上是此類作品中首屈一指的。 在巴哈一生中,常被指派一些位高權重的工作,包括到威瑪擔任威廉.安斯特公爵的宮廷樂長,以及在柯坦雷奧博王的宮廷內擔任樂長。最後的一個職位是在萊比錫擔任湯姆斯教堂之合唱長,可惜生活並非一直舒適安穩。


   巴哈早年深受當時名管風琴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1637-1707)的影響,他甚至放棄在安斯坦的職位,尾隨此大師學習。在四個月中的 「不務正業」引起了頂頭上司的不滿,不只是因為他消失無蹤,而且在他回來後又寫了一些不尋常的音樂,對當時的人而言,他的這種寫作風格實在太前衛了而無法被接受。因此巴哈離職前往威瑪,以獲得更多的藝術自由。此間,其主要工作是宮廷風琴手及室內樂演奏者,在職的最後三年叉成為宮廷管絃樂團的首席 (Konzertmeister)。「威瑪時代」初期,巴哈創作了一些他最有名的管風琴作品,包括神乎其技的《C小調巴沙加亞舞曲與賦格》(Passacaglia and Fugue in C minor)等。宮廷中最高的職位是指揮(Kapellmeister),然而在威瑪,此一職位自一七一六年起便無人擔任。未能遞補此一肥缺,對巴哈而言真是再沮喪不過,於是他開始另擇棲身之地,找到了柯坦雷奧博王子宮廷樂長一職。此事非同小可,在威瑪的僱主們不僅不接受此一離職的理由,甚至將他囚禁起來。最後天理得以伸張,巴哈也在柯坦度過了許多年的,愉快生活。


   柯坦時期的巴哈創作了他最受好評的作品,包括 《布蘭登堡協奏曲》(因獻給布蘭登堡領主魯德維而命名).小提琴協奏曲、管絃樂組曲及許許多多的室內樂作品。 巴哈與雷奧博王子相交甚篤,但大約五年後巴哈因其他的期望而離開,此後巴哈的生命邁入極度黑暗的時期,而且在遠行期間,巴哈之妻死於家鄉,當巴哈歸來,發現她已下葬。他再婚,娶了名叫安娜.瑪戴娜的年輕女子為妻,前於一七二二年申請萊比錫湯姆斯教堂的職位。此一競爭非常激烈,他的對手是當時極有名的音樂家泰雷曼及格羅普納 (Graupner 1683-1760)。萊比錫方面原本決定任用泰雷曼,但他後來退出此一競爭,而格羅普納實際上也未能出任,於是此一職最後落到巴哈身上。他必須負責教學、作曲、指揮及監督教會的音樂活動。在這段時間內,巴哈的兒子艾曼紐 (Carl Philipp Emanuel)開始初露頭角,並為波斯帝國之排特烈大帝效力。這相對地也幫助了巴哈的職業生涯,當他拜訪排特烈宮廷時,不論社交方面或專業素養上均可謂成功之至。一七五O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年,巴哈暫時性失明,直到死前十天才又恢復視力。如同許多名作曲家一般,巴哈的葬身之地亦無法辨認,直到萊比錫的強納斯教堂擴建之時,才再次被發現。


   今日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推崇巴哈為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並稱其音樂為 「絕對音樂」 (pure music)。他的作品神聖莊嚴而不失學術基礎,具有獨特的特質及精神。以下所列皆為經典之作,此外還有他約二百九十五支歌唱曲、無以數計的管風琴作品及其他較小型的作品。他寫作鍵盤樂及合唱由約技巧更是對其後的作曲家影響至鉅,今日復然。他可謂名副其實的改革者及天才。


CD 02 — Beethoven




01. Beethoven —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1

02. Beethoven —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2

03. Beethoven —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3

04. Beethoven —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4

05. Beethoven —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92-1

06. Beethoven —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92-2

07. Beethoven —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92-3

08. Beethoven —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92-4


專輯名稱:Beethoven - Symphonies No.5 & No 7


作曲家介紹: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9年)


 古典樂派時期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幾乎每個人對於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開頭都很熟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軍將之用作抵抗行動的前兆;在七O年代,傑夫.藍尼(Jeff Lynne)暨其閃電管絃樂團(Electric Light Orchestra)將之用作「透析貝多芬」(Roll Over Beethoven).的開場音樂。即使畢業多年的人們也記得貝多芬是聾子,他以脾氣火爆、情緒多變的創作天才之形象出現在課本中,而事實上這也與真正的他相去不遠。一七七0年,貝多芬生於波昂的音樂世家,並在很早就顯現他無窮的音樂才華。正如莫札特的父親一般,貝多芬的父親很快地也發現兒子的天分,並盡可能在每一個場合中秀給大家看。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貝多芬的母親有段時間酗酒,而貝多芬的父親在晚年也遭遇相同的問題,這樣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不論在個性或音樂上都獨樹一格,但也為後來他的酗酒成性肇下了禍根。


貝多芬所受的正式教育極少,對於讀與寫方面地也只具備最基本的知識。有人認為貝多芬暴躁的脾氣或可歸因於他缺乏適當的管道表達他內心的不安與挫折。但在音樂方面,他卻受到了極佳的訓練,且立刻對鋼琴、管風琴、小提琴及中提琴等有深刻的造詣。除了在波昂的好老師之外,貝多芬亦在十幾歲時前往維也納與莫札特求教於同一師門。在父母雙亡之後,貝多芬以教學及擔任波昂附近管絃樂團之中提琴手維持生計。他認為在維也納也許會出人頭地,因此地出發前往,在那裡他遇到海頓,海頓對他的傑作也印象深刻。


  之後,貝多芬於維也納定居,立刻在表演與作曲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名聲。雖然出身低,他終究能打入上流社會,並立刻得到資助以為聲勢顯赫的貴族階級寫作。貝多芬算是相當多產的作曲家,一共寫了九首交響曲、五首精彩絕倫的鋼琴協奏曲、一系列的室內樂、鋼琴小品及聲樂作品。貝多芬在一八0二年,也就是他三十二歲時,進入全聾狀態,但這樣的劣勢再加上生命中期及晚期病魔纏身,並未減緩他的創作速度,大家都揣測他的失聰是由梅毒及酗酒所造成。這樣的論調大約出現於二十年前,而現在大家都相信,貝多芬大概患有不為人知的隱疾。梅毒之說大體是推論自貝多芬數不清的韻事,她們多是貴族階級約有夫之婦。然而不論貝多芬的隱疾為何,它只是增加了貝多芬的孤獨及挫敗感,這大概只能歸因於他善變及悲苦的天性。


  貝多芬久病纏身,到一八二七年他已是全然纏綿床第,身患肋膜炎、肺炎及浮腫。同年三月二十七日病逝,死後葬於維也納。如果你熱愛管絃樂曲,那麼貝多芬的交響曲及鋼琴協奏曲都是無與倫比的作品,在聆賞樂曲中,我會推薦幾首最通俗的曲子。他的鋼琴奏鳴曲更是雅俗共賞,從 「牙牙學語級」到 「挑戰智能級」一應俱全。首先要牢記在心的是,他愈後期的作品(號數愈高者),愈是嘔心瀝血。


CD 03 — Dvorak




01. Dvorak —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1 'From the New World

02. Dvorak —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2 'From the New World

03. Dvorak —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3 'From the New World

04. Dvorak —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4 'From the New World

05. Dvorak — Slavonic Dances, No. 1

06. Dvorak — Slavonic Dances, No. 2

07. Dvorak — Slavonic Dances, No. 3

08. Dvorak — Slavonic Dances, No. 4

09. Dvorak — Slavonic Dances, No. 5


專輯名稱:Dvorak - The New World Symphony


作曲家介紹:


安東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


  德沃夏克對許多神話提出了挑戰,每個人都知道古典音樂是一種後天培養的愛好。為養成這一愛好,正常的過程是從流行音樂到赫伯特,再到小音樂家們的輕鬆作品,最後再回到真正的東西——但首先必須是經過精心選擇的,真正的音樂中易於接受的作品。在此之後,聽者這才作好了聆聽大師傑作的準備。


然而上述說法並不全然正確,它確實是一種途徑,但決非唯一的途徑。因為排行榜上的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令人愉快的,入門級的傑作。德沃夏克的作品中就有大量這類材料。作家莫登說的好:「吸引人的東西怎麼可能是優秀的呢?」但德沃夏克是優秀的,同時也是引人入勝的,他的音樂直接源自波西米亞,其創造者是一位波西米亞小提琴家,中提琴家,管風琴家和指揮。


聽德沃夏克的一些作品時,你可以做一些遊戲,即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就像你在聽波西米亞音樂,或美國的印第安黑人靈歌音樂時那樣,我們得選定「波西米亞/美國」音樂,事實是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民間音樂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


排行第12名的德沃夏克是第二位非德國人,柴可夫斯基是第一位。他是入選的3位捷克人之一。他們按年代順序分別是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亞那切克;排名順序則是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第45名),亞那切克(第48名)。他是最後的中期浪漫主義作曲家之一,出生年代介於法國的聖桑與比才,俄國的裡姆斯基科薩科夫與穆索爾斯基,以及挪威的格裡格之間的四五年中。當時早期浪漫主義的7位大師都正30多歲。在排行版上屬於19世紀而活到20世紀的人中,他受到的評價最高。


德沃夏克的音樂是波西米亞的精華。儘管他很少使用已有的民間主題,但他以他們的方式寫作自己的主題。由於他的天才使人們認為其作品比早期斯美塔那的作品更具普遍性,儘管後者常常被稱為捷克音樂的創立者。


德沃夏克在他62年的歲月中一直十分勤奮的工作,創作出9部歌劇,9受交響曲,序曲和其他管絃樂作品,鋼琴,大提琴和小提琴協奏曲,歌曲,鋼琴獨奏音樂,室內樂,包括14首絃樂,一首敘事歌,一部神劇,一部清唱劇,以及一首聖母導悼歌。


CD 04 — Handel




01.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1-1 in F major

02.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1-2 in F major

03.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1-3 in F major

04.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1-4 in F major

05.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1-5 in F major

06.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1-6 in F major

07.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1-7 in F major

08.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1-8 in F major

09.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1-9 in F major

10.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1-10 in F major

11.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2-1 in D major

12.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2-2 in D major

13.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2-3 in D major

14.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2-4 in D major

15.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2-5 in D major

16.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3-1 in G major

17.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3-2 in G major

18.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3-3 in G major

19.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3-4 in G major

20.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3-5 in G major

21. Handel — Water Music Suite No. 3-6 in G major

22. Handel —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1

23. Handel —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2

24. Handel —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3

25. Handel —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4

26. Handel —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5

27. Handel —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6

28. Handel — Largo from the Opera 'Xerxes'-7


專輯名稱:Handel - The Water Music Suites


作曲家介紹:


George Frederic Handel (喬治·弗裡德裡希·亨德爾,1685——1759)


    亨德爾出生於德國哈勒城的一個小市民家庭,是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


亨德爾少年時期曾跟隨當地風琴師、作曲家學習音樂,後來擔任了哈勒禮拜堂的風琴師,並開始創作。1703年,亨德爾遷居漢堡,並擔任了漢堡歌劇院的提琴師。1705年,他的歌劇作品《阿爾米拉》和《尼羅》在漢堡歌劇院上演並獲得成功。


1706年至1710年,亨德爾在當時世界歌劇中心意大利四處遊歷,廣泛接觸了意大利的音樂文化,開闊了藝術眼界。1709年他新創作的歌劇《阿格裡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劇界的一致好評,但亨德爾並沒有感到滿足,不久他又遠走英國。1712年定居英國後,對英國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亨德爾從30年代開始創作清唱劇。他的清唱劇使用英文歌詞,由英國人演唱,是一種為英國觀眾而寫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並不成功,只是經過了十多年時間,才受到普遍的歡迎,亨德爾在英國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亨德爾的曲風雄偉、崇高,所創作的清唱劇是戲劇性的英雄史詩。作為一位多產的音樂家,其主要作品有:清唱劇《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彌賽亞》、《猶大馬卡白》等三十二部,歌劇四十六部,管絃樂《水上音樂》、《森林音樂》、《煙火音樂》各一套,管弦協奏曲十一首,大協奏曲四十二首,還有室內樂、組曲、序曲、恰空等器樂曲。


CD 05 — Mendelssohn




01. Mendelssohn — The Hebrides Overture (Fingal's Cave) Op. 26

02. 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I 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

03. 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II Andante

04. 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III Allegretto Non Troppo — Allegro Molto Vivace

05.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Italian) Op. 90, I Allegro Vivace

06.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Italian) Op. 90, II Andante Con Moto

07.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Italian) Op. 90, III Con Moto Moderato

08.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Italian) Op. 90, IV Saltarello, Presto


專輯名稱: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作曲家介紹:


雅克勃·路德維希·費裡爾·門德爾松-巴托爾迪(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德國作曲家雅各·路德維希·費裡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於1809年2月3日生於漢堡一個富有的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銀行家,母親在當時以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才能聞名。門德爾松童年時代住在柏林,他從小學習鋼琴和音樂理論,九歲時便在音樂會上演奏鋼琴,十一歲開始嘗試創作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由於他生活在一個有文化的家庭裡,經常接觸到家庭星期日聚會的來客——文化知識界的卓越代表如海涅、黑格爾、斯文德、威柏、莫捨列斯等人,在這樣的環境薰陶和教育下,他的精神和創作都成熟得很快。他在1826年寫出優美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時,才只十七歲。他在少年時代除了致力於音樂學習和創作外,還自學柏林大學的一部分課程,努力充實自己多方面的知識,終於成為當代最有文化教養的藝術家之一。


1829-1832年間,門德爾松周遊英倫三島、瑞士、巴黎和意大利,他的幾部重要交響樂作品,如《赫布裡底》序曲、《蘇格蘭》交響曲和《意大利》交響曲等,都是在這遊歷年代中寫成或者孕育構思的。1833年他任杜塞爾多夫市樂長職務,特別是在1835年遷居萊比錫並擔任格萬豪斯音樂會指揮後,更系統地積極傳播德國古典音樂作品——除了1829年在柏林使巴赫的被埋沒一百年的《馬太福音書耶穌受難樂》重見天日外,還組織了按歷史次序編排演奏曲目而連續舉行的音樂會,演奏了亨德爾的神劇、海頓的交響曲和清唱劇、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樂》和《第九交響曲》等;舒柏特的《C大調交響曲》在1838年被舒曼「發現」後也是在門德爾松指揮下在萊比錫首次演出的。


1843年,門德爾松在萊比錫創辦德國的第一個音樂學院,建立了基本上以古典音樂為依據的一整套音樂藝術教育體系,形成了所謂「萊比錫樂派」,培養出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材。但是由於學院對發展當代新音樂藝術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學方法也有煩瑣枯燥的一面,因此一度成為學究習氣的溫床、保守主義的堡壘。但是總的說來,萊比錫音樂學院的創立,無疑地是他的一樁輝煌業績。


門德爾松的創作在他一生中最後十年(1837-1847)最為多產,他的後期作品部分地出現過英雄性因素,好像力圖體現革命前的社會情緒,但是一般認為,除個別像《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外,都不如前期作品那樣富於活力。他在創作力量充沛的藝術盛年,因屢患神經性疾病而在1847年11月4日辭世,享年還不滿三十九足歲。


門德爾松是在1830年和1848年歐洲兩次革命之際進行音樂創作的。但是由於他的處境優越、生活安逸,從來沒有遭遇到為生計而鬥爭的困難,也不必去為謀得職務而煩惱,幸運使他對生活的感受不同於其他浪漫主義藝術家,他對當時德國的社會矛盾漠不關心,對德國已經逐漸成熟的政治條件視而不見;他生活在被稱為「少年德意志」的進步藝術家中間,但他卻不屬於「少年德意志」的時代。他很懂得保持德國的古典傳統,用各種手法去豐富它,但是他的創作從不接觸到社會性的題材或者尖銳的生活問題,也沒有嚴肅的哲理意味和深刻的戲劇性情緒。他的作品既沒有舒曼的熱情的狂瀾,也沒有柏遼茲感人的激奮之情;沒有舒柏特的深刻的。心理刻劃,也沒有肖邦那種愛國的氣概。同浪漫主義藝術家所特有的奔放的激情相反,門德爾松慣於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流露,用嚴格勻稱的形式來表達他的安詳的思想。因此他的作品更多地傾向於反映生活中明朗的一面,他的音樂抒情性佔優勢,主要運用城市生活風俗性的體裁,他的鮮明的旋律寫作保持著同民間歌曲舞曲的緊密聯繫,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內容通俗易懂。在浪漫主義藝術家所感興趣的主題中,他對幻想和大自然的主題最為接近。在他一生的創作歷程中,仙女、女巫和山神之類的幻想形象從沒有離開過他,他的後期作品還出現過宗教內容逐漸增多的現象但他對幻想主題的偏愛,並不是逃避現實世界,也沒有任何陰晦或邪惡的成分,他在反駁人們對他的誤解時曾經寫道:「如果一個人對世界絕望,……對著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能全心全意去愛,……——我可不是這樣的人,我也不希望成為這樣的人。」門德爾松用肯定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大自然,把幻想與現實、幻想與大自然的光明世界聯繫在一起,這就是他的音樂具有光輝的色彩,優雅、溫柔並能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原因。


門德爾松的創作,幾乎遍及所有的體裁,但是他的作品並不都具有同等價值。交響音樂創作是他天才的鮮明表現的領域之一。


門德爾松是標題交響音樂作品的創造者,他的交響音樂作品的標題通常具有一種概括的性質,並沒有依序展開的情節內容。他的交響曲共有五部,早期的交響曲創作,包括為紀念「宗教改革」三百週年而寫的《宗教改革》交響曲在內,基本上是德國古典交響音樂范作的仿製品。他的交響曲中至今還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是《第三交響曲》(「蘇格蘭」)和《第四交響曲》(「意大利」),都是從他在遊歷年代得來的印象寫成的;他的這兩部交響曲,還有一些標題性的管絃樂序曲以及他的一些鋼琴小品,都不愧為世界音樂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門德爾松的姓氏全稱為門德爾松-巴托爾迪,前者是他父親的,後者是他母親的。


CD 06 — Mussorgsky




01.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1

02.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2

03.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3

04.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4

05.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5

06.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6

07.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7

08.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8

09.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9

10.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10

11.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11

12.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12

13.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13

14.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14

15.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15

16. Mussorgsky — Night on a Bare Mountain

17. Mussorgsky — Smetana_ Ma Vlast — The Moldau River

18. Mussorgsky — Debussy_ Prelude a L’Apres — Midi d’un Faune


專輯名稱: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作曲家介紹:


莫傑斯特·彼得羅維奇·穆索爾斯基(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 1839-1881)


  俄羅斯作曲家(Mussorgsky,亦作 Moussorgsky)。1839年3月21日出生於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鎮(Karyevo, Pskov)一個地主家庭,5歲開始跟母親學習鋼琴,10歲至彼得堡,從海爾克學習鋼琴。父親不同意他成為職業音樂家,1852年,在他13歲時把他送進彼得堡近衛軍軍官學校學習。這期間他仍鍾情於音樂,不斷地學習和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顯示出豐富創造力和想像力。1856年畢業後,在普列奧勃拉任斯基軍團擔任御前禁衛軍。1859年脫離軍界。1863年謀職於交通部,1869年改入林業部。政府職員的工作耗費了他大量精力,他為此而苦惱不已,因此酗酒不能自拔。1881年3月28日,在他42歲生日後的一星期,因酒精中毒性癲癇在彼得堡的一家醫院去世。


  穆梭斯基為新俄羅斯樂派最激進的代表人物,他捨棄傳統的學院派路線,一生「棄良田於不耕,卻孜孜於新土的開墾」。這位出生富裕世家的原沙皇近衛軍軍官,1857到1862年間由於鮑羅定、巴拉基雷夫等作曲家友人的鼓勵,而開始踏入音樂的學習,不久憑著父親遺留的家產辭去軍職,以便專心從事於作曲,然其後由於坐吃山空,在家產揮蕩一空後又被迫重返公務員生涯。儘管如此,他仍然積極作曲不輟,棄所有的音樂傳統於身後,日日潛心於歌曲和歌劇的創作。


  穆索斯基曾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巴拉基雷夫、鮑羅定,以及居宜等人成立所謂的「俄羅斯五人樂派」,強烈鼓吹俄國國民音樂,可惜並未能得到當時人們的認同,一直到1873年依俄國文豪普希金原著譜寫的歌劇「波利斯.高德諾夫」(三幕),於彼德堡首演大獲成功後,才開始受到廣大的矚目。其後穆梭斯基放棄另一部歌劇「結婚」的完成,傾力改寫「波利斯.高德諾夫」以迎合新時代聽眾的要求,而這個1874年完成的四幕終結版本,也成為他留世最重要的傑作。


  穆梭斯基的作品大多透過標題或舞台的手段,來闡釋音樂的寫實性,可惜除了「波利斯.高德諾夫」和少數的樂曲外,許多目前膾炙人口的作品,如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管弦詼諧曲「荒山之夜」,以及許多管弦伴奏的歌曲等,在他有生之年並無法受到愛樂者的認同,以致於他在退離公職後,逐漸墜入絕望與貧窮的深淵終至死亡。


CD 07 — Ravel




01. Ravel — Bolero — Tempo di Bolero moderato assai

02. Ravel — La Valse

03. Ravel — Rapsodie Espagnole — 1. Prelude а la nuit. Tres modere

04. Ravel — Rapsodie Espagnole — 2. Malagueсa. Assez vif

05. Ravel — Rapsodie Espagnole — 3. Habanera: Assez lent et d'un rythme las

06. Ravel — Rapsodie Espagnole — 4. Feria. Assez anime

07. Ravel — Ma Mere l'Oye — 1. Prelude. Tres lent

08. Ravel — Ma Mere l'Oye — 2. 1er Tableau: Danse du Rouet et Scene

09. Ravel — Ma Mere l'Oye — 3. 2e Tableau: Pavane de la Belle au Bois

10. Ravel — Ma Mere l'Oye — 4. 3e Tableau: Les Entretiens de la Belle

11. Ravel — Ma Mere l'Oye — 5. 4e Tableau: Petit Poucet — Tres modoro

12. Ravel — Ma Mere l'Oye — 6. Laideronnette, Imporatrice des Pagodes

13. Ravel — Ma Mere l'Oye — 7. Apotheose: Le Jardin Feerique. Lent et grave

14. Ravel —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 Lent


專輯名稱:Ravel - Bolero


作曲家介紹:


莫裡斯·拉威爾 Maurice Ravel(1875~1937)


 浪漫樂派時期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和德布西一樣在巴黎成長,並就讀於巴黎音樂院,幾年後他加入了由佛瑞所領導的作曲班。拉威爾作品極多,特別是管絃樂、鋼琴、聲樂及室內樂方面的作品。同時他的一生也是充滿荊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在前線救護隊服役,但一九一七年則因百病纏身不得不退伍。在一九三五年的一次大車禍之後,他患了一種不常用的心靈遲滯,兩年後因腦部手術不成功而死。

  由於他的遭遇,使他變得神經與,常用失眠所苦。他其有優秀的社交能力,並喜歡呼朋引伴,如此所帶來的快樂對他而言不亞於在酒吧喝酒或來杯咖啡。在抽起濃烈的法國菸之後, 不論是佳餚美食或清淡小菜,都能符合他的胃口。


  德布西對拉威爾的天分深深激賞,並讚許拉威爾有「別人所沒有的過人能力」。大部分拉威爾的音樂都比德布西的音樂直接,在風格上也較具戲劇性。若要聽拉威爾在管絃樂作品的功力,可以試《波麗露》或《圓舞曲》;當然最好還是去聽現場演奏,你可身歷其境一次不凡的經驗。


  如果你喜歡琴音,又偏愛法國樂風,那麼不論德布西或拉威爾在鋼琴方面的作品,都可以滿足你的需求。拉威爾的《夜之幽靈》及《鏡子》都是值得留意的作品,現在也有很多人演出這些曲子。他們也寫作了很多絃樂四重奏,對於喜愛絃樂四重奏的人來說應該不曾失望。我個人最喜愛的是長笛、豎琴、豎笛和絃樂四重奏之《序與快板》,它應可列為法國印象樂派的經典之作。


  大體而言,拉威爾的作品具有前瞻性,而以他與德布西作為先驅,鼓舞了許多其後的作曲家。


CD 08 — Tchaikovsky




01. Tchaikovsky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I — Allegro Non Troppo

02. Tchaikovsky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I — Andantino Simplice

03. Tchaikovsky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I — Allegro Con Fuoco

04. 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Op 35, I — Allegro Moderato

05. 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Op 35, I — Canzonetta Andante

06. 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Op 35, I — 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


專輯名稱:Tchaikovsky - Piano & violin Concertos


作曲家介紹:


彼得·伊裡奇·柴科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


  1840年5月7日,才華橫溢的俄國作曲家彼得.依裡奇.柴可夫斯基出生於烏拉爾山脈附近的一個定居點。首次記錄柴可夫斯基涉足音樂的是1844年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他幫助母親創作了一首歌《媽媽在彼得堡》。小時候,他就有機會一直在家裡聽他母親唱民歌、流行詠歎調和浪漫曲,還能聽到管風琴演奏的樂曲,其中就有莫扎特的《唐.爵凡尼》(莫扎特是柴可夫斯基畢生最愛戴的作曲家),這一切在柴可夫斯基幼小的心靈中早早的播下了音樂的種子。


  柴可夫斯基5歲起學習鋼琴,1848年赴聖彼得堡上寄宿學校,但他的鋼琴課並未停止。1850年—1859年,他就讀於法律學校,在校期間,他在由蓋利.羅瑪科執導的合唱團幫忙,師從魯道爾夫.肯蒂居學鋼琴,並向肯蒂居的哥哥學習和聲。畢業後,柴可夫斯基被分配到司法部,但他仍然忘不了音樂。1861年,俄國音樂協會贊助開辦了一個音樂講習班,柴可夫斯基在講習班任教。一年後,他辭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讀於剛剛成立的聖彼得音樂學院。在安東.魯賓斯坦和贊瑞巴的指導下,柴可夫斯基廢寢忘食的鑽研學習,1865年12月畢業時,以一曲根據席勒的作品改編的清唱劇而榮獲銀質獎章。


  應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在音樂學院的11年中,他創作了《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年)、芭蕾劇《天鵝湖》(1876年)。4部歌劇、3部交響曲及眾多篇幅較短的作品。他還與民族主義作曲家的「強力五人集團」(尤其是跟其中的巴拉基列夫和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建立了密切聯繫。批評家弗拉基米爾.斯塔索夫稱柴可夫斯基為「強力集團裡的第六號成員」。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問題,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療養才算康復,但病根未斷。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與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現了危機,這次危機幾乎把他送上自殺的絕路。在一片吵吵鬧鬧之中柴可夫斯基逃離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們一直沒有離婚),但柴可夫斯基在這之前仍完成了3部傑作—《第四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危機期間,他大病一場,幸虧梅剋夫人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盧布(直至1890年),使他在1878年辭去教職後得以生活無虞。


  柴可夫斯基與梅剋夫人之間的友情被後人傳為佳話,據說他倆幾乎從來沒有見過面,卻是書信不斷,而且持續了13年之久。梅剋夫人的丈夫給她留下了一大筆遺產,她本人酷愛音樂,喜歡彈鋼琴。在一次聽了柴可夫斯基創作的樂曲之後,她不禁心醉神迷,對作曲家本人也心馳神往。但他倆卻約定「永不見面」,而且確實從未違反。不過,梅剋夫人每年提供的那筆錢對柴可夫斯基意義重大,使可以不必為生活擔心操勞而專心至志地從事音樂創作。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時而在俄國,時而在西歐,居無定所。作品《意大利隨想曲》、《1812年莊嚴序曲》,以及兩部歌劇《聖餐》和《晚禱》,使柴可夫斯基聲名鶴起。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過的。


  1888年,沙皇亞力山大三世授予他年俸。柴可夫斯基多次出訪外國,使他名聞遐邇,圈內外人士都知道他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家和作曲家。1891年他出訪美國。同時,柴可夫斯基創作不輟,寫下了芭蕾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第五交響曲》,以及最後3部歌劇。當時的青年作曲家們爭相倣傚,其中塔內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後起的拉赫瑪尼諾夫。1893年,《第六交響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擔任指揮。幾天後,他感染了霍亂,於11月6日在聖彼得堡逝世。


  現在人們常把柴可夫斯基的3部芭蕾舞劇《睡美人》、《天鵝湖》、《胡桃夾子》視為經典之作,至今盛演不衰。


  俄國民歌和19世紀俄國沙龍歌曲是柴可夫斯基抒情天賦的源泉,他在他的作品中或引用《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交響曲》、《第四交響曲》、或摹仿《第一交響曲》、《第二絃樂四重奏》這些內容。它們的影響貫穿於柴可夫斯基的聲樂作品之中,甚至影響到他的器樂作品主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的主體往往富於感染力,動人而又哀怨。


  柴可夫斯基曾經這樣說過:「我的交響曲中的每個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內心深處。」他的創作之中洋溢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主精神。他的音樂的基調是以民歌和民間音樂為基礎的。柴可夫斯基還採用了不少俄國和其他國家的名著作為創作的題材,而且能夠把原著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


  梅剋夫人在寫給柴可夫斯基的一封信中寫道:「在你的音樂裡,人們能夠受到至善至美,並感受到他們最深切的願望,還能獲得現實生活不能提供的幸福。


CD 09 — Mozart




01. Mozart —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 Molto Allegro

02. Mozart —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 Andante

03. Mozart —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 Menuetto.Allegretto

04. Mozart —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 (Finale).Allegro Assai

05. Mozart — Symphony No. 41 In C Major — Allegro Vivace

06. Mozart — Symphony No. 41 In C Major — Andante Cantabile

07. Mozart — Symphony No. 41 In C Major — Menuetto.Allegretto

08. Mozart — Symphony No. 41 In C Major — (Finale).Molto Allegro

09. Mozart — March I (Untitled)

10. Mozart — March II Maestoso Assai


專輯名稱:Mozart - Symphonies No.40 & No 41


作曲家介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他說過:「我不能用詩句或畫色來表現我的思想感情,因為我不是詩人,也不是畫家,但我能用聲音來表現我的思想感情,因為我是音樂家」。


莫扎特出生於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家庭中。自幼他就顯示出「用聲音表現」「思想感情」的非凡才能。他四歲學習鋼琴,五歲開始作曲,八歲時已有幾首奏鳴曲和交響曲問世。


從六歲開始,莫扎特就隨父親和姐姐開始了歷時十年的旅行演奏,足跡遍及歐洲。這使莫扎特獲得「神童」的美譽,並錘煉更加出色的演奏和作曲技巧。


1773年,莫扎特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專橫的主人使作曲家無法忍從。此時莫扎特已不大受人重視了。他無論怎樣奔波,也難戰到一個容身之地,但正直的藝術家終於在1781年向大主教遞上辭呈。離開了薩爾斯堡大主教,迎接他的是貧困和飢餓。但是,他寧願在困境中清苦度日,也不願放棄自由的生活而作新的奴僕。他說:「我不是伯爵,但我的靈魂比許多伯爵也許高尚得多」。


為了維持日常生活,莫扎特忙於演出、教課和創作。繁重的工作損害了他的健康。在貧病交加中,天才作曲家只活了暫短的三十五個春秋,就悲慘地告別了人世。這位音樂史上的一代奇才,被默默地安葬在窮人的公墓裡。


莫扎特留給後人七十五卷作品。他的作品風格明朗,情感真摯,充滿著對生活的樂觀的眷戀與熱愛。「我的舌頭已經嘗到死的了滋味,我的創作還是樂觀的。」人們「常把他的音樂譽為「永恆的陽光」。當然,悲慘的境遇也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投下了悲苦憂鬱的陰影。


莫扎特一生共寫歌劇十九部,著名的有《費加羅婚禮》、《魔笛》等;他寫的四十餘部交響曲、二十七部鋼琴協奏曲、五部小提乏協奏曲,以及大量各種體裁的聲樂、器樂作品,其中有不少是流傳甚廣的傑作。莫扎特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對後世歐洲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CD 10 — Brahms




01. Brahms — Hungarian Dances, Nos 1, 5, & 6-1

02. Brahms — Hungarian Dances, Nos 1, 5, & 6-2

03. Brahms — Hungarian Dances, Nos 1, 5, & 6-3

04. Brahms — Tragic Overture, Op 81

05. Brahms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1

06. Brahms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2

07. Brahms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3

08. Brahms — Piano Quartet No 3 In C Minor, Op 60 (Ex Andante)


專輯名稱:Brahms - Violin Concerto


作曲家介紹: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國作曲家。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一個職業樂師家庭。父親約翰?雅克能夠演奏多種管絃樂器。勃拉姆斯受父親影響,自幼喜愛音樂,向父親學習小提琴、大提琴和圓號,在父親的教導下走上了音樂事業的道路。由於家庭貧困,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13歲時在酒店裡為人伴奏,幫助父親增加一些家庭收入。迫於生計,這一時期他開始嘗試作曲,寫作了150多首舞曲、進行曲和管絃樂曲改編曲等。這鍛煉了他的寫作能力,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勃拉姆斯十四、五歲時已能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開始了以音樂為職業的獨立生活。1853年,20歲的勃拉姆斯離開家鄉漢堡,同小提琴家雷門尼一起前往歐洲各地旅行演出。旅行期間,結識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約阿希姆,在魏瑪結識了李斯特,在杜塞爾多結識了舒曼。這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從這些前輩音樂家那裡得到了許多幫助,舒曼發現了勃拉姆斯驚人的音樂天才,並向公眾熱情地介紹這位天才青年音樂家。

  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特莫爾德城擔任合唱指揮,接觸到各個不同時代和風格的合唱作品,為他後來創作大型聲樂作品(如《女中音狂想曲》和《德意志安魂曲》等)打下牢固的基礎。60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在維也納的最初幾年,他主要忙於一些音樂演奏活動,曾指揮過巴赫《耶穌受難曲》、莫扎特《安魂曲》等的演出。後來專心從事作曲。

  勃拉姆斯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幾乎涉及到音樂形式的各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部交響曲、兩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協奏曲、幾首管絃樂序曲、二十多首匈牙利舞曲以及《德意志安魂曲》和許多室內樂。基本可以劃分為以幾個階段:1848-1860年的早期創作,顯示出對德國民歌、北德敘事詩自然的密切聯繫,其中包括鋼琴奏鳴曲在內的那些狂飆式的作品,樂觀、倔強、勇猛、有力。60年代起開始研究民歌,用室內樂、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抒發個人精神世界的感受。70-80年代是創作成熟和繁盛時期,從隔離狀態中走出來,投身於最能密切接觸聽眾的交響樂創作,他的四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海頓主題變奏曲》和兩首序曲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1889年之後的晚年又重新回歸自我,限於一些經文歌和室內樂作品的創作,反映出孤獨和失望的哀訴情調。

  19世紀中期,新的浪漫主義藝術思潮已開始蓬勃發展,勃拉姆斯則傾向於古典主義,努力保持和繼承貝多芬式的古典音樂傳統,同時在德奧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風格莊重嚴肅,和聲和配器手法豐富多彩,交響曲氣勢宏偉,抒情小品則優雅動聽。

  由於他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德奧古典音樂,因而被認為是德國十九世紀後半葉最卓越的、古典樂派最後的一位作曲家。音樂史上常把他和巴赫、貝多芬並列,稱為近代音樂發展史上的「三B」。

  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癌症在維也納逝世。


CD 11 — Chopin




01.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F minor, Op. 21, I: Maestoso

02.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F minor, Op. 21, II: Larghetto

03.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F minor, Op. 21, III: Allegro vivace

04. Chopin — Piano Sonata No. 2 in B flat minor, Op. 35, I: Grave — Doppio


專輯名稱: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2


作曲家介紹:


弗雷德裡克·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


  肖邦於1810年3月1日生於波蘭。肖邦對音樂一心馳神往,對鋼琴尤其喜愛,很快地就以他創作多產而有天才神童之譽,此進他才十六風。他對當時民謠音樂很感興趣,而這也幾乎完全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十九歲時他進入華沙音樂院,此時已是著作加身,包括《夜曲》、《波蘭舞曲》(Polonaise)、《圓舞曲》 及兩首鋼琴協奏曲。

  在西歐之遊及矛盾於是否該回祖國波蘭之後,一八三一年他定居巴黎,此時生活陷入困境,幾乎無以維生。但他終於認識了羅斯柴德一 家人,他們常僱請肖邦到他們沙龍工作,由此肖邦得以攀權附貴打入上流生活圈,這些貴族中也有很多人希望能請肖邦到家中教課。在這段時間裡,肖邦仍是不斷作曲,更充實了他原已豐富作品,其中包括《夜曲》、《馬祖卡舞曲》(mazurka,一種三拍子波蘭舞曲)及受歡迎《G小調敘事曲》。肖邦一向體弱多病,在他與女作家珊德(George Sand)會晤之 後,他決定與她和她兒女前往馬卓卡島。在此肖邦患了結核病,不得不離開他們租來地方而住在又濕又不舒 適的廢棄修道院中。在此期間他,情緒十分低落,並寫作了《送葬進行曲》(Funeral arch),此曲是他所寫鋼琴奏鳴曲中之慢板樂章。由於健康情況日漸惡化,只好舉家整裝前往馬賽,幸運的是,他在那裡得到最佳醫療照顧,顯然救了他一命。


  在幾乎完全康復情況下,肖邦、珊德及其子女一起回到巴黎,但為避免別人風言風語,肖邦及珊德決定比鄰而居。肖邦接下了一系列私人演奏會之邀(以很高酬勞),教一些很有天分學生,生活逐漸改善。此時期他不只多產,而且創作得精緻。但在一八四七年,家庭再度問題重生,在一陣吵鬧之後後,肖邦及珊德決定分道揚鑣。肖邦最後前往英國,但他卻落落寡歡,而且也逐漸腸枯思竭。在他寫給友人的信中,他說自己已被「三振出局」且「無法再創新機」。最後另一小段愛情持續了十一個月,到他入土為安。葬禮在巴黎馬德雷舉行,並應他要求而奏莫札特《安魂曲》。


  肖邦與李斯特都是爐火純青的鋼琴家,他們的作品成為那些想彈點浪漫運動時期作品鋼琴演奏家之曲目主乾。他們時承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n times)之後,一度被認為情感過於濃稠,而現在喜愛他們作品的人卻廣佈世界各地。


CD 12 — Grieg




01. Grieg —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6, I Allegro molto moderato

02. Grieg —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6, II Adagio

03. Grieg —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6, III Andante maest oso

04. Grieg — Peer Gynt Suite No.1, Op. 46, I Morning

05. Grieg — Peer Gynt Suite No.1, Op. 46, II Death of Ase

06. Grieg — Peer Gynt Suite No.1, Op. 46 III Anitra's Dance

07. Grieg — Peer Gynt Suite No.1, Op. 46 IV In the Hall of Mountain King

08. Grieg — Peer Gynt Suite No.2, Op. 55 I The Abduction

09. Grieg — Peer Gynt Suite No.2, Op. 55 II Arabian Dance

10. Grieg — Peer Gynt Suite No.2, Op. 55 III Peer Gynt's Return

11. Grieg — Peer Gynt Suite No.2, Op. 55 IV Solveig's Song


專輯名稱:Grieg - Piano Concerto & Peer Gynt Suites


作曲家介紹:


愛德華·格裡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


  挪威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代表人物。1843年6月15日生於卑爾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於同地。6歲隨母學鋼琴,得到音樂啟蒙教育。經著名小提琴家O.布爾推薦,1858一1862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在卑爾根舉行首次作品音樂會。1863一1866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活動,與挪威民族音樂的倡導者、音樂家R.諾克拉等人共創「尤特皮」音樂社,創作並介紹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民族音樂。回國後,為建立挪威民族樂派積極展開音樂活動。1871年創立克裡斯蒂安尼亞(今挪威首都奧斯陸)音樂協會,曾任該協會愛樂樂團和卑爾根「和諧」合唱團指揮,並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國舉行作品音樂會。1874年被政府授予終身年俸,1890年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曾先後獲英國劍橋大學和牛律大學授予的音樂名譽博士銜。逝世時,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格裡格一生經歷了挪威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年代,具有進步的民主愛國思想。他沿著布爾、諾拉克等人開創的道路,努力鑽研民間音樂;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區民間曲調》、《挪威民間敘事曲曲調》等集子,成為他創作的音調源泉。在創作實踐中,他借豎歐洲各國音樂傳統,特別是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成果,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歌頌,對祖國大自然和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創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濃厚鄉土氣息的音樂。


  他的創作主要是鋼琴抒情小品和聲樂作品(包括百餘首抒情獨唱曲)。如歌曲《來自祖國》(1894),以淳樸的民間曲調,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感情;鋼琴曲《祖國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間敘事歌的莊嚴風格,讚頌了民族歷史的光榮,詩人比昂松特為此曲配上《前進!這是我們先輩們的戰鬥呼喚》的詩篇,借頌揚祖先的業績,為現實的民族獨立鬥爭吶喊。在合唱《水手之歌》 (1868)、《鄉土在望》(1870)和許多民族題材的作品裡,都以鮮明的民族情調表達了維護民族尊嚴和爭取獨立的願望,適應了當時挪威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在格裡格的創作題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樂表現了北國挪威壯麗、俊秀的自然風貌,農村山區的民間生活和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間歌曲、舞曲為素材 寫的鋼琴曲《挪威民間生活素描》(1871)、《挪威農民舞曲》(1903)等,特別是最能代表他的創作特點的鋼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別編為10集發表)。在這些作品裡,通過民間音調和精雕細田刻的藝術提煉,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間生活乃至神話世界,都描繪成一幅幅色彩瑰麗、風格質樸的音樂水彩畫。其中,出色地再現了挪威民間節日和農村婚禮的歡樂場面,響徹著典型的挪威民間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熱情奔放和活潑的旋律;藝術地模擬出西部峽灣地區民間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響和山區牧民的牧牛歌調;也生動地刻畫了民間童話裡山妖、風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風格的探 索上(如民間樂匯、調式的運用、民族色彩性的和聲配置、民間舞曲特定的節奏音型等),都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在許多以個人精神生活為題材的抒情歌曲裡,格裡格表達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之情,歌頌了愛情、母愛和友誼;為「消逝的日子」寫過歎惜的哀調,為「孤獨的流浪漢」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愛你》(1864)、《茅舍》(1869)、《游吟藝人之歌》(1876)、《母親的憂傷》 (1868)等形象單一併具有隨筆性的浪漫抒情歌曲裡,他著力於細膩的心理刻劃和獨具一格的藝術意境,筆調簡潔,形象真切,滲透著強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義感情色彩,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


  1874一1875年間,格裡格為H.易卜生的幻想詩劇《彼爾.英特》寫過23段音樂,後來選出8首重新配器,分別編為兩部管絃樂組曲,成為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戲劇原著採用挪威民間傳說,通過青年農民彼爾所經歷的光怪陸離的冒險生活(如戰勝山魔、掠財致富、異國漫遊等),嘲諷了追求權力與金錢的私慾,謳歌了淳樸、自然的生活理想。格裡格還為戲劇寫了一系列充滿詩情畫意、色調豐富的配樂。如《晨景》中音樂如一股涼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謚的田園氣氛中,襯托著太陽破雲而出的晨曦美景,顫動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脈動;《山魔的大廳》中那種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樂給人難忘的怪誕印象;《奧塞之死》是彼爾在彌留的母親床前的輓歌,憂傷的旋律如長眠前最後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爾維格之歌》則是全部配樂中的傑作,它以晶瑩明徹婀娜多姿的民歌風格,刻劃了索爾韋格溫順、純潔的性格和心靈。此外,在一些充滿異國情調的音樂片斷裡,如具有典型東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輕盈又熱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於絢麗多采的配器色調而獨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藝術成就和民族特點的作品,還有早期創作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1868)。絃樂曲《兩首悲調》(《創傷》和《晚春》,1881)、G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1867)、c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1887)、 《g小調絃樂四重奏》(1877一1878)、《e小調鋼琴奏鳴曲》(1865)為紀念丹麥民族戲劇奠基者、戲劇家L.H.B.霍爾堡寫的《霍爾堡康塔塔》和鋼琴組曲《霍爾堡時代》(18884曾改編成絃樂組曲);以民歌主題寫成的標題幻想性小品《g小調鋼琴敘事曲》(1876)等,這些作品都體現了格裡格在鋼琴抒情小品裡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調。


  格裡格一生的創作實踐,始終堅持了愛國主義的藝術理想,為挪威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對19世紀下半葉歐洲其他民族的一些作曲家,也起過較大的影響和典範作用。


CD 13 — Haydn




01. Haydn — Symphony No. 46 in B major — I. Vivace

02. Haydn — Symphony No. 46 in B major — II. Poco adagio

03. Haydn — Symphony No. 46 in B major — III. Menuet. Allegretto

04. Haydn — Symphony No. 46 in B major — IV. Presto e scherzando

05. Haydn —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Oxford) — I.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06. Haydn —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Oxford) — II. Adagio cantible

07. Haydn —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Oxford) — III. Menuetto. Allegretto

08. Haydn — Symphony No. 92 in G major (Oxford) — IV. Presto

09. Haydn — Symphony No. 104 in D major (London) — I. Adagio — Allegro

10. Haydn — Symphony No. 104 in D major (London) — II. Andante

11. Haydn — Symphony No. 104 in D major (London) — III. Menuetto. Allegro

12. Haydn — Symphony No. 104 in D major (London) — IV. Finale Allegro spiritoso


專輯名稱:Haydn - Symphonies No.46, No 92 & No 104


作曲家介紹:


弗朗茲 約瑟夫 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之一的海頓,出生在奧地利東部的一個村鎮羅勞。他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個車匠。從孩提時代起,他就顯露出出眾的音樂才華。一個當校長的親戚成為他音樂的啟蒙老師。6歲的時候,他進入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任唱等班男歌童,在那裡,他受一些音樂基礎教育,並繼續學習小提琴和聲樂。16歲時,因變聲被解雇,幾乎流落街頭。但他仍頑強地學習音樂。29歲時,被艾斯德哈吉親王聘為樂長,生活穩定下來,並在此度過了30年光陰。


  作為宮廷樂長,海頓首先是親王的奴僕,必須按親王的意旨辦事。除了作曲和指揮以外,他還要看管樂器、訓練歌手、抄寫分譜、監督所有音樂家的行為。但是,宮廷的樂隊、合唱隊、歌劇院等又為他提供了寫作的機會,並使他能夠直接檢驗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這使他對這份工作十分滿意。海頓對音樂創作嚴肅認真,對團員親切,大家都稱他為"海頓爸爸",連莫扎特都這樣稱呼他。


  1790年,艾斯德哈吉親王去世,新親王解散了樂隊,但是保留了海頓的樂長頭銜和薪俸,他成為自由音樂家。於是他馬上啟程去維也納,然後去了倫敦。在倫敦,他指揮演出他作品,大獲成功促使他一年半以後再次訪問倫敦,並再次獲得成功。兩次出訪,他寫下了他最後的l2部交響曲,總稱為《倫敦交響曲》,這是他同類作品中的最佳之作。


  海頓的主要成就在交響樂的創作方面。他並非交響樂的首創者,在他之前,巴赫和亨德爾等人就為這種體裁進行了嘗試。海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為交響樂確立規範的人,所以,後人稱他為"交響樂之父".


  海頓一生創作了100多首交響曲。他的許多通俗交響曲都被起了綽號。據說艾斯德哈吉親王每年夏季都要帶樂團避暑。有一年,避暑時間延長,團員們都想回家和親人團聚,怨聲載道。海頓靈機一動,便寫了一首新曲。這首交響曲不像其他交響曲一樣,整個樂隊一起結束。當演奏到最後一個樂章時,隊員們根據總諧的提示,先後結束了自己聲部演奏,然後吹滅譜架上用以照明的蠟燭,帶著樂器默默地退場,先是圓號,然後是雙簧管、單簧管、低音提琴。最後,只剩下兩位小提琴演員,在僅有的兩支蠟燭照耀的昏暗舞台上,奏著淒惋的旋律。這種充滿傷感的結尾使親王大為感動,第二天,他就放樂隊休假回家了。這首樂曲,就是著名的《告別交響曲》。


  l791年,在維也納一個貴族的府邸裡,正在演奏海頓的《G大調第94交響曲》。當樂曲進行到慢板的第二樂章時,許多並不懂得音樂的貴婦人又開始昏昏欲睡了。突然,樂隊爆發出巨雷般的強奏,使那些女士們大吃一驚,睡意全無。這是海頓對那些不懂藝術而又附庸風雅的人的一個教訓。這首交響曲也就被稱為《驚愕交響曲》還有一次,有海頓《第96交響曲》首演的時候,一盞大吊燈突然落下,摔得粉碎,但是卻沒有砸傷一個人。這首交響曲便被稱作《奇跡交響曲》。


  海頓還寫了二十多部歌劇和不少的聲樂作品,但是沒有多少驚世之作,連他自己都認識到在這一方面,他是無法和天才橫溢的莫扎特相

比的。


  海頓在交響樂上的貢獻是巨大的。柴科夫斯基說:"海頓是交響樂創作的鎖鏈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牢固的環節。沒有他,也就沒有莫扎特、貝多芬了。


CD 14 — Schumann




01. Various — Symphony No 1 — I Andante un poco maestoso

02. Various — Symphony No 1 — II Larghetto

03. Various — Symphony No 1 — III Scherzo: Molto vivace

04. Various — Symphony No 1 — IV Allegro animato e grazioso

05. Various — Symphony No 2 —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06. Various — Symphony No 2 — II Scherzo — Allegro vivace

07. Various — Symphony No 2 — III Adagio espressivo

08. Various — Symphony No 2 — IV Allegro molto vivace

09. Various — Scenes from Childhood, Op. 15, I Of Foreign Lands and Peoples

10. Various — Scenes from Childhood, Op. 15, II Dreaming


專輯名稱:Schumann - No.1 & No 2


作曲家介紹: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浪漫樂派到了羅勃·舒曼手中臻至開花結果。舒曼本人反應了浪漫樂派的種種特質,他善於幻想、內省,在精神上與當時的文學活動相契合。他是革新者、批評家、為新鮮事物搖旗吶喊的運動家,也是做曲聖手。他早期的音樂幾乎摒棄所有舊體制, 後期則重拾傳統中的交響曲及四重奏。他是堅決反對古典樂派的先驅, 即令他是出眾的理論專家,且音樂知識也決不下於當時任何音樂家,但是先前存在的形式對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他明告世人:所謂形式並不是為了服務學院派的人物而存在,而是為馳騁湍流的創作之心而生; 純然的樂念即能塑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形式。體制雖小, 但是結構緊密完整,又能捕捉並盡情發揮思想的形式, 就是它本身的美學評價。音樂的氣氛、色調、暗示、聯想--這些在舒曼心中,比起創製絲毫不爽的賦格、迴旋曲或奏鳴曲等更重要。無論他的音樂如何變化,總是不脫詭鷸善變的氣質、萬花筒般的結構與情緒、純摯的性格反映, 以及強烈的主觀意識。雖然身兼樂評家的舒曼很能理解其他作曲家的觀念,並對公眾解釋說明, 但能理解他的作品的人卻不多見。他所欲傳遞的信息早已逾越了傳統的界限, 而且太個人化了。他也深明此點; 但其創作除了追隨天賦傾向外,其他都寫不出來。無論如何,他還是一位偉大的旋律家,能輕易寫出美妙而又通俗的音樂,取悅世人的念頭始終未曾出現在這位理想家的腦海裡。


  如果把舒曼音樂中不合傳統的部份略而不提, 他的音樂仍然令人難懂。問題就在藏納於音樂中的作曲家性格, 因為他所寫的都是自傳性的音樂。而舒曼本人往往對自己的音樂也不甚了了,有些作品甚至是在近於恍惚的狀況下撰寫成的。舒曼首先編曲, 閱畢再賦上名稱,這是他的一貫程序,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寫成後才命名。所謂的名稱也只是讓聽眾對作曲家的情感有線索可循,並不希望聽眾把它當成曲中故事的指南。


  舒曼與蕭邦同樣以撰寫鋼琴曲起家,他最先寫成的二十三首作品即是完全供鋼琴獨奏之用。這一系列作品包括了三首奏鳴曲, 以及一首三樂章的 C大調幻想曲, 後者勉強也可以算是奏鳴曲, 其餘大部份則是小品之作。我們在舒曼的鋼琴曲裡全然不見誇示於人的樂句段落, 也不見流行於當世俗麗的八度音階和完美的指法展示, 因為他對賣弄而賣弄的伎倆嗤之以鼻。舒曼的鋼琴曲時而酣暢婉轉, 時而詩意盎然, 時而高貴雍容,時而親切可喜。舒曼獨具的音樂魅力實難以筆墨形容, 儘管其中不乏古怪的安排--諸如切分音、擅改的七度和弦、稠密的結構--卻無傷於全局。


  舒曼從鋼琴曲轉攻歌曲, 並於1840年寫成了一連串成功的聯篇歌曲集, 以及幾首單獨的歌曲。編號24『海涅詩歌曲集』、編號39『艾辛道夫詩歌曲集』、『天人花歌曲集』、『女人的愛情與生命』、『詩人之戀』。人們把『詩人之戀』的16首歌曲與舒伯特『冬之旅』提升到組曲的最高地位。舒曼正巧補舒伯特之不足。他擴充了藝術歌曲的概念, 把鋼琴提升為更能體貼入微的音樂夥伴, 在樂曲前後增添鋼琴序曲與終曲。


  儘管舒曼四闕交響曲在完成之始就有評論家指出其結構上與管絃樂配樂上的瑕疵, 但是它們的聲勢卻能在樂壇上歷久不衰。世人咸信舒曼在奏鳴曲形式的桎梏下窒礙難行, 他的轉折過門極其困難淤滯,展開部笨拙疏闊, 不怎麼高明。如果不進一步追究的話, 舒曼的交響曲尚稱富有新意,還有他在主題的連貫上也別出心裁。這個長處在只有一個樂章的第四號 D小調交響曲中表現於極致。學者們或許要挑剔總譜上種種缺失, 蒙昧的作家們也或許要把舒曼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擺在天平的兩邊, 就此貶低舒曼一生的成就,但是如果聽眾肯坦然接受舒曼交響曲的原貌的話, 仍然會覺得它們不失為十九世紀最具獨到思想的創作。


  舒曼被人遺忘的作品, 已經多到令人不敢置信的地步。他並不是一位可以滿足所有人口味的作曲家。舒曼這位浪漫派健將, 也是最個人化、最不客觀的作曲家, 恰好與1918年以後主宰西方世界的審美風潮南轅北轍,不能相容。儘管舒曼很少讓人聯想到「純而不雜」一詞, 但是他的一切都是以此為準據--包括了他的生活、愛情、教育、正直、思想以及他的音樂。


CD 15 — Strauss




01. Various —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314

02. Various — Voices of Spring, Op.410

03. Various — Viennese Bonbons, Op.307

04. Various — An Artists's Life, Op.316

05. Various — Morning Papers, Op.279

06. Various — Where the Lemon Trees Bloom, Op.364

07. Various — Vienna Blood, Op.354

08. Various — Parting with St Petersburg, Op.210


專輯名稱:Strauss - Favourite Waltzes


作曲家介紹:


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 (1825-1899)


  奧地利作曲家、小提家家兼指揮家約翰·施特勞斯,在1825年10月25日生於維也納一個音樂家的家庭裡.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是維也納舞蹈音樂作曲家之一。


  1844年,十九歲的約翰·施特勞斯已經帶著一支由十五個人組成的樂隊,當眾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親的樂隊分庭抗禮.


  1849年,老約翰去世後,小約翰便負責領導他父親的樂隊,自此,他不斷地創作樂曲,拉小提琴以指揮自己的樂隊,接受國內外無數次的定期邀聘到處巡迴演出.1855-1865年和1869-1872年,約翰·施特勞斯定期帶領樂隊到俄羅斯舉行夏季音樂會演出;1867年,巴黎舉辦萬國博覽會時,他曾受到當時在巴黎的一些著名文學藝術家,包括福樓拜、托瑪、戈蒂葉、小仲馬和屠格涅夫等人的熱誠歡迎;但是他演出活動的最高潮,卻是1872年到美國的訪問.


  約翰·施特勞斯的一生完全在創作和演出中度過,他的指揮和演奏光彩煥發,能使聽眾為之心曠神怡;他的作品也贏得了許多作曲家如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封·彪羅和瓦格納的高度評價,封·彪羅曾稱他為"絕妙的魔術家",並說"他親自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使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音樂享受".約翰·施特勞斯於1899年6月3日在維也納逝世,時年七十四歲.


  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總共有五百首左右,主要是一些生活舞蹈性音樂,包括圓舞曲、波爾卡舞曲、進行曲以及一些輕歌劇等.他創作的核心是圓舞曲,他創造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這一范型,使它具有真正藝術性的特點,從而完成了這種源自連德勒舞曲的奧地利民間舞蹈曲體的深化和發展過程.


  他具有代表性的圓舞曲,包括《藍色的多瑙河》、《藝術家的生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美酒、愛情和歌曲》、《春之聲》和《皇帝》等,都是在他婚後創作上的成熟和鼎盛時期寫出的.


  在六十年代奧芬巴赫的輕歌劇在巴黎和維也納上演成功的影響下,特別是在1872年訪美演出後,約翰·施特勞斯似乎明顯看出輕音樂和舞蹈音樂的局限性,於是他轉而在輕歌劇創作方面下功夫---從1870抻起將近三十年期間,他寫出了十六部輕歌劇、一部歌劇和一部芭蕾舞劇.約翰·施特勞斯的最著名的輕歌劇是《蝙蝠》、《茨岡男爵》和《威尼斯之夜》.


  1848年在歐洲革命曾經鼓起過約翰·施特勞斯的真摯熱情,他寫過《自由之歌》、《街壘之歌》、《革命進行曲》、《大學生進行曲》和《布隆民族近衛軍進行曲》等,指揮過《馬賽曲》的演出,據說,在這期間,他在國內外演出時總是穿著維也納公民近衛軍的樂隊長制服,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


CD 16 — Vivaldi




01.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1 in E major, Spring, I Allegro

02.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1 in E major, Spring, II Largo e pianissimo sempre

03.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1 in E major, Spring, III Danza pastorale — Allegro

04.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Summer, I Allegro non molto

05.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Summer, II Adagio — Presto

06.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Summer, III Presto — Tempo impetuoso d'Estate

07.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3 in F Major, Autumn, I Allegro — Larghetto — Allegro molto

08.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3 in F Major, Autumn, II Adagio

09.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3 in F Major, Autumn, III La Caccia — Allegro

10.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Winter, I Allegro non molto

11.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Winter, II Largo

12. Vivaldi — Four Seasons —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Winter, III Allegro

13. Vivaldi — Oboe Concerto in A Minor, I Allegro

14. Vivaldi — Oboe Concerto in A Minor, II Larghetto

15. Vivaldi — Oboe Concerto in A Minor, III Allegro

16. Vivaldi — Bassoon Concerto in B flat Major, I Adagio

17. Vivaldi — Bassoon Concerto in B flat Major, II Andante moderato

18. Vivaldi — Bassoon Concerto in B flat Major, II Allegro

19. Vivaldi — Flute Concerto in F Major, I Allegro

20. Vivaldi — Flute Concerto in F Major, II Largo

21. Vivaldi — Flute Concerto in F Major, III Allegro


專輯名稱: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作曲家介紹: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 Antonio Vivaldi(1678-1741)


  1678年,維瓦爾第出生在威尼斯一個普通樂師的家庭裡。他的父親是威尼斯聖馬可教堂樂隊的小提琴手。那時的威尼斯是歐洲的音樂中心之一,到處都是音樂,有時船夫的嘹亮歌喉都可以和歌劇院裡優秀的歌手相媲美,王公貴族府邸中更是絲竹之聲不絕於耳。幼年的維瓦爾第成長在威尼斯濃郁的音樂文化氛圍裡,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到十歲時,他已經能代替父親在教堂裡演奏了。18世紀初的一本威尼斯旅遊手冊中記載:「……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維瓦爾第和他的兒子安東尼奧·維瓦爾第(就是本文主角)」的詞句。

  1703年,年輕的維瓦爾第 受了神職,由於他生有一頭紅髮,此後人們都稱他為「紅髮神父」。這位神父在威尼斯慈愛院(女孤兒院)裡當了一個普通的提琴教師,一幹就是幾十年。一些愛好音樂的貴族千里迢迢來到威尼斯,只是為了聆聽他演奏小提琴。在維瓦爾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時間裡,大量音樂作品源源不斷的從他的鵝毛筆端流淌出來,最出色的還是他的器樂作品。他一生寫了近500首協奏曲和73首奏鳴曲,其中相當一部分在他在世時就出版了,包括至今還經常演奏的那部《四季》。由於意大利從文藝復興以來積澱了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因此維瓦爾第雖然身為神職人員,在他的作品裡並沒有太多的神跡,而是經常洋溢著清純的氣息,就像亞平寧半島的陽光一樣,給人以溫暖和快樂。由於一直有一支聽命於他的樂隊,維瓦爾第大膽的進行試驗和創新,他的協奏曲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主流樂器的組合。他的天才創作大大豐富了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其小提琴高把位的運用也為日後的炫技技術的發展作了鋪墊。

  在維瓦爾第的悉心指導下,慈愛院樂隊和唱詩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為一個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聲望也越過了阿爾卑斯山。遠在德國的巴赫對他也欽佩有加,早在魏瑪時期巴赫就曾改編過他的幾部協奏曲。維瓦爾第青純甜美的意大利風格對巴赫音樂風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響,即使是在巴赫後來的《勃蘭登堡協奏曲》裡,也有維瓦爾第的影子。

  不可否認的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再著名的音樂家也只能仰王公貴族的 息而生存。只有得到有權勢的貴族的認可和保護,才能減少一點各種流言蜚語的中傷。而且在那個沒有版權保護的時代,音樂家辛辛苦苦創作的作品一經發表,就任人複製、演奏,自己拿不到一點版稅。維瓦爾第只能盡可能多的作曲,並且把自己的作品推銷給愛好音樂的貴族們,才能保證自己有一定的收入。維瓦爾第為此與歐洲許多貴族保持良好的關係,他與貴族的通信在歐洲往來穿梭。依靠出售樂譜和上演歌劇,維瓦爾第積累了5萬杜卡特金幣的巨額財富(巴赫最多一年只掙700銀幣)。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音樂正經歷著一次巨大的變革,巴羅克時代複雜費解的復調音樂正逐漸被單純自然的主調音樂所取代,巴羅克晚期的三位大師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亨德爾一定程度上順應了這種變化,依然還是音樂生活的中心人物;而維瓦爾第(其實也包括巴赫)沒能適應這種變化,他的聽眾也對他的音樂失去了興趣。1740年無奈的維瓦爾第只好前往維也納,投奔早年聽過他演奏並很賞識他的查理六世皇帝。可在他到達後的幾個月皇帝就死去了。失去了依靠的維瓦爾第窮困潦倒,一病不起,1741年終於客死在維也納。他死去的當天,就被草草埋葬在聖查爾斯教堂的貧民公墓裡,與他同時埋葬的一批人中甚至還有被處決的罪犯。幾十年後公墓就廢棄了,讓後人永遠無法找到他的遺骨。(還有莫扎特和舒伯特,音樂史上天才的悲劇還少嗎?)

  就這樣,維瓦爾第清風一樣的走了,留下的只有清風一般的音樂。

  十八世紀,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羅克音樂。當在復興巴赫的運動中發現維瓦爾第對他耐人尋味的影響時,音樂界開始關注這位大師,他的音樂魅力也越來越多的被揭示出來。20世紀20年代,他的大批樂譜在故紙堆中塵封多年後重見天日,讓人們可以欣賞到這些200年前迴響在歐洲大地上的動人篇章。1978年在他誕辰300週年之№,一塊紀念 牌在公墓舊址上建起來的維也納理工大學揭幕了,以表達人們對他的懷念與崇敬。

  真正的金子即使蒙塵多年,也依然是閃閃發光的。


1 个附件 售价 大小 下载 时间

VA-Forever Classics 16CD《永恆的古典樂》.torrent 0 金币 31.09K 1260 次 2011-12-28

#1楼
发帖时间:2011-12-28 12:21:20   |   回复数:32
sihao
小有名气
抢到1楼,坐沙发了 。。。。。。。。。
2011-12-28 #2楼
qgqqgq
武林高手
谢谢楼主,好音乐大家分享。
2011-12-29 #3楼
freedog6
小有名气
非常昂贵,谢谢分享
2011-12-29 #4楼
bradley_ryan
武林高手
最喜欢这种连批带讲的。
2011-12-30 #5楼
谦而不让
小有名气
提高提高素质。。。熟悉大师。。。学习。。。。
2011-12-30 #6楼
桑塔那
武林高手
楼主发帖这么不容易
2011-12-30 #7楼
chen777777
江湖小虾
就喜欢轻音乐谢谢
2012-1-4 #8楼
sh5004
江湖小虾
thanks . I like.
2012-1-8 #9楼
jzxunyan113623
江湖小虾
轻音乐  顶一下。。
2012-1-8 #10楼
ljj1128
无名小卒
最喜欢这种连批带讲的。
2012-2-11 #11楼
yujia0001
无名小卒
我想下哦。谢谢。
2012-2-14 #12楼
kyo880915
江湖小虾
最喜欢这种连批带讲的
2012-2-14 #13楼
yourkeerbtbbt
小有名气
这个太好了。谢谢楼主的分享。
2012-3-3 #14楼
isenlin
无名小卒
超喜歡古典樂~感謝樓主的帖
YA~
2012-7-19 #15楼
弗士德
武林高手
感谢分享 楼主辛苦
2012-7-19 #16楼
grenhelt
无名小卒
thanks for sharing ~ appreciate
2012-9-2 #17楼
boccia23
无名小卒
1111111111111111
2012-9-27 #18楼
驫_束海达依
江湖小虾
This Magnificent 16 CD Box set was posted here on Avaxhome some time ago by Redox. Unfortunately only a couple of the files are still downloadable and all the pictures are gone. I have tried several times to contact the guy to beg him for a reupload... No reply. Instead I have spent the last couple of months collecting the full set from elsewhere and I have now uploaded it all in best Ape quality for all you good people of Avaxhome. Hope you'll enjoy it!...

2012-10-3 #19楼
驫_束海达依
江湖小虾
This Magnificent 16 CD Box set was posted here on Avaxhome some time ago by Redox.
真心实意
2012-10-3 #20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