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百乐门
小有名气

[] 张艺谋的文化

-->
??张艺谋的文化        .         .    .
  张导肯定认识很多汉字,不然做不成导演。
  可能还会说几句外语,因为经常出国嘛!
  但这就是文化吗?     .     .              .
                  .            .                      .                .      .
  还是从电影入手来看他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样的文化。为张艺谋带来世界声誉的几部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都是别人的故事,分别来自莫言、刘恒、苏童、陈建功的小说;因为有了小说的底子,所以那几部电影的语言叙述还算是流畅。不谈小说本身的主题,在这几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韵味并不令人乐观。《红高粱》《菊豆》中的主人公其实都是无根的流民,在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是对自我的毫无节制的追逐和对欲望的身体暴露。在通过色彩变幻的影像冲击人们心灵的同时企图拷问人性的阴暗,电影中主人公身份定位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欲望的放纵来体现的。《红高粱》中的“我爷爷”一直想向众人说明的其实是对“我奶奶”的拥有,而这和爱情无关,他的根本目的是话语霸权的张扬。《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四少奶奶身上丝毫看不到读过新式书的新女性的特质,一进那阴森的门宅便无师自通地投入到对男性的邀宠之中。电影中女人们的争斗、傾轧目标竟然都是那早已毫无魅力的老男人的身体。当然手握社会中心话语权的人可能会因此而津津乐道,但作为国际知名大导演乐此不疲地宣扬这些真的让人不可理解。
  在这几部电影中有的只是对人性黑暗的宣扬。导演当然可以是旁观者,不动声色地让人物按自身的性格来演绎自己;但在这几部电影中导演“导”的痕迹太重。如果这些都是文化的话,那也只能是文化的糟粕。 .       .        .         .         .
      .        .          .       .             .
  黑暗也可以是美学的一种,但没有愿意让这种美一直待在自己身边。张导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有了《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主旋律电影,这两部电影比前的进步多了,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幼稚。对爱、坚持、苦难的阐述方式太过于直白,以致严重削弱了这两部电影的主题;同时电影也有粉饰现实、美化生活的倾向。魏敏枝那种用弱者救助更弱者的方式真的值得提倡吗?难道导演真的希望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千千万万个魏敏枝那样的老师吗?这难道不是政府的缺位导致的结果吗?   .         .               .
  再后来就和李安脱不了关系,总拿奥斯卡,严重刺激人的神经。不就是武侠吗?不就是在树上飞吗?咱也来,一个不行,咱来三个;于是就有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但这几部电影更是让人失望。《英雄》中对“英雄”的定义根本就是谬误,专制、独裁、暴力怎么能说是英雄,不仅不能说是英雄,他甚至是反人类的。无名是英雄吗?我只知道其它剑客用生命换来的信任被他随意弃掷;秦始皇是英雄吗?他可以说是枭雄、暴君,但绝不是英雄,一个人的统一大业就可以成为视百姓为刍狗的理由吗?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竟然还有这样的缪论出现,怎不令人莫名惊诧,我看到的只是“个人崇拜”的阴影挥之不去。    .        .         .

  《十面埋伏》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追杀,莫名其妙的爱情,莫名其妙的情节;不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风景优美(此处终于可以看出张导不愧是搞摄影出身)。
  而近期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用两个字概括就是:“骚包”(烧很多钱,做出一堆包子),也只能用这两个字来形容了。
  记得张导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弱智的话“电影的发展方向就是精致和华丽”。《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确华丽,可从哪里难找出精致的痕迹,难道是那“一堆馒头”《满城尽带黄金甲》糟蹋了《雷雨》,低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商。如果非要挖掘它的正面意义的话,也可以说它是对当下中国浮躁奢侈风气的真实体现。       .
            .
  最后还是归纳到文化上,我觉得对文化的界定中应该有那些亘古不变的东西:对良心的拷问,对正义的追求,对自由的热爱,对现实的批判,对真善美的展现,对人性的深刻挖掘;有思考的乐趣,有快乐的行走,有民生的多艰,有心灵的呐喊,有生命的礼赞。如果没有了这些,再“精致华丽”也不过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1楼
发帖时间:2007-11-13 22:21:56   |   回复数:10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