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myw
小有名气

[] 名片赏析 -- 从海底出击:真正的猎杀潜航(下)

-->
Farlook: 呵呵,紧赶总算写出来了。希望大家喜欢。

1. 在中,最后由于U潜艇无法逃脱,与德国驱逐舰拼的是你死我活。在实际战争中,U潜艇总是避免与驱逐舰等反潜舰只发生冲突。这是因为:一、U潜艇一般携带鱼雷的数量为15~17枚,最多22枚。在一次攻击中,为了增加命中率往往以扇型同时发射多枚鱼雷。有时需要补射鱼雷确保商船肯定会沉没而不是被拖走。鱼雷消耗很大又不便补充。作为吨位战的主要目标是运输商船而不是反潜军舰。二、当时潜艇的水下速度要低于水面速度,且在水下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否则将消耗完不多的压缩空气和电力(当时蓄电池技术还不好)。而潜艇的水面和水下速度要比这些军舰慢很多,一但被驱逐舰缠上是无法主动脱离的。更重要的是,水面上潜艇的火力远低于驱逐舰,驱逐舰甚至最后会以撞击的方式摧毁U潜艇。至战争中期,已有24艘U潜艇被撞沉。而驱逐舰只需要回到基地修理1个月左右而已。可是U潜艇下潜后又缺乏水下有效的反击手段,只能完全被动的期望不被深水炸弹炸中。所以与反潜军舰的对抗危险系数太大。记得好象有部的片子,最后就是以驱逐舰撞击U潜艇告终。

2. 的主要线索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来抢夺密码机。希望通过密码机破译截获U潜艇和指挥部之间的无线电文来获得情报。而实际上盟军获取情报的渠道很多,破译截获的无线电文只是其中一种。这些破译的情报往往会有延后性(最好状况下大概26小时后)。等得到情报后,运输队已经遭遇了狼群,甚至整个战斗已完成多天。这些情报大多只能用来和运输船队的报告一起比对,用来研判战局。

而作为破译手段之一的密码机作用就更小了。德国往往在关键时候调换密码机的转子,使翻译规则变化。规则一旦变化,密码机是无法翻译新情报的。因此单独获取的密码机意义不大。此后英国皇家海军先后获得了密码机转子每日调定值和水域密码手册、军官专用设定、信号、密码密码本。以及上篇提到的海军方格的德国海军地图。这些可以让情报持续在几个月当中顺利译出(注意这些情报仍是有一定延后性的)。而数学家则根据多台密码机联合使用,研制出叫做炸弹的电磁扫描器,破解德国军密码通讯信号。不过凡此种种,除了战后拍了一部外,似乎都和美国人没什么太大关系(美国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大西洋战争中的主力)。当然,英国人在做的破解工作,德国人也在同样进行且毫不逊色。

更主要的胜利关键因素是一系列的雷达声纳等新型设备的研制应用(按重要排名为无线电测向、雷达、声纳、船间通话系统),而U潜艇则在这个新技术方面大幅落后。如无线电测向仪的研制。英国建立了很多测向仪站点,这些站点交叉定位U潜艇。当3个交叉形成,就可以确定U潜艇的位置。6个交叉形成,就可以判断U潜艇的位置不出25海里。而反潜处将U潜艇的位置通告给运输队从而避免和狼群遭遇。之后小型化成舰载型,配合雷达,更能在战斗中直接定位U潜艇,及时赶去反潜。而德国还总是让U潜艇“带着过时而且不足的设备、武器和战术出海。”

3. 中有这样的剧情,德国艇长为保证位置不暴露,而下令射杀小船上的所有盟军官兵。而美国艇长只是挥枪让小船上的德国官兵离开。实际中在战后纽伦堡审判中确认德国的只有一例。审判后该名艇长和其他二名士兵因此被处决。而美国潜艇也有相同行为,为1943年击沉日本运兵船后继续枪击水面上的日本兵1个多小时。该名艇长结局不知,估计没什么大事。事实上,现存的记载支持这样的观点,德国U潜艇对待海上幸存者的行为是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周到的。U潜艇曾向这些幸存者提供药品、淡水、食物、指南针、所处方位和路线图等。

中则委婉的通过U潜艇艇长发泄攻击商船是错误,军人应该直接对抗军人来表明观点和对未能拯救幸存者表示非常懊恼和无助。实际在战后,有多名在战争中幸存的英国商船船长和德国U潜艇艇长在年迈的时候互相交流,缅怀那段岁月。

与另一U潜艇相遇

在狼群中,U潜艇经常会互相遭遇。U潜艇之间也会用无线电联络。盟军把这种频繁的联络称为“唧唧喳喳的麻雀”。这种唧唧喳喳声中,往往预示着大规模的战斗即将来临。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多种意外因素,曾发生过U潜艇互相碰撞沉没的事情。两艘U潜艇的幸存者共12人反而被他们即将袭击的运输船队拯救。

“我们一直在风暴中飘动”

U潜艇往往把作战不力推委给天气不好,说天气影响无法及时发现运输船队,或在恶劣的海况下无法组织有效的进攻。这种情况到后期尤其严重,连最高指挥官邓尼茨本人也多次埋怨恶劣天气。这点在影片中也有体现。其实,天气作用是相对的。恶劣海况同样造成空中护航飞机无法临空保护、作战;同样使护航舰船无法加油,被迫退出任务返航;同样造成运输队以极低速度在海面上飘荡,很难前行,无法组队造成护航队型涣散。

U潜艇成功运输船后,被驱逐舰追杀。6个小时后才重回到水面,并对先前击中燃起大火的运输船补射鱼雷,在爆炸中才发现运输船还有人员。他们在火光中跳海。U艇长发泄道:“为什么他们的船不救他们?这么长时间都不救人。”

不能救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害怕U潜艇在停留救人的时候发动攻击。所以救援有很长时间的滞后。有些甚至被掉队的单个商船意外救起,还有的是依靠飞机发现,然后通知驱逐舰返回救人,当然这需要有空余可用的船只时才会发生。更多时候这些人都各安天命了。英国做过统计,在二战中,英国的陆军死亡率为6%,海军为9.3%,空军为9%,而这些运输商船的海员的死亡率为17%,可见有多高。

希特勒曾一再坚持说:“把沉船幸存者击毙在救生船上,可以使盟国得不到熟练的海员,又迫使其他海员因畏惧不敢出海。”而U潜艇的最高指挥官邓尼茨(后成为德国海军司令仍直接指挥U潜艇部队)抵制了希特勒,认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国际海战习惯,还有损于U潜艇部队的荣耀和声誉。他的观点是“杀死救生船上的幸存者是不能允许的行为,不仅站在人道立场上不能允许。还因为,如果我们的将士联想到自己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士气会受伤害。”由于这样的分歧,U潜艇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刚被袭击过的海面上,到处漂浮着残骸,一艘大型救援船正停在水面上救援落水的水手,而U潜艇竟然向它发起进攻。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刚才大显神威的王牌艇长竟无法击中这个目标。不过这个艇长的确同时满足了高层不同的意见。

上图中的电影这段,比较中肯的表现当时的态度。明知幸存者必死,却不能把幸存者救上潜艇。潜艇撤走后,在潜艇军官中呈现出低迷的情绪。U舰长在大家沉默声中自我解释:“不得不那么做。”当随军记者质问为何时,U舰长告诉他位置已经不够了,你想救1个?10个还是100个?随即暴怒:我接到的命令是发现敌船并击沉它,其他的你去问发动这场战争的人。

在直布罗佗海峡再次遭遇飞机“敌人直冲我们而来,在那种光线下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直布罗佗海峡中,有少量巡逻的飞机上安装了最新的厘米波雷达(雷达由英美共同发明,与上文中无线测向仪的区别是,无线测向仪被动的接受U潜艇发出的无线电,而雷达则主动的发出无线电脉冲,脉冲遇到固体会有回波返回在雷达的屏幕上,操作人员根据回波形式判断目标究竟是什么。雷达英文全称是“无线电定位与测距”美国则取其缩写为雷达,英国则为RDF“无线电测向技术”。雷达是大不列颠空战中英国胜利的关键。1940年秋,英国舰艇陆续开始安装米波雷达,1941年3月,又开始安装厘米波雷达。1942年5月,236艘军舰上安装了雷达。厘米波雷达被誉为二战中最关键的技术成果之一。)之后带有厘米波雷达的飞机在荷兰被德军击落,德国才知道盟军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用了大概8个月时间才让U潜艇安装了预警装置。

空袭U潜艇基地



之前英国仍在讨论,是把U潜艇消灭在海里?还是把U潜艇消灭在陆地上。但随着盟军力量的加强,海上除了直接护航的舰船外,还有应付紧急出动的特混增援反潜舰队,后期更包含了航母(这种航母是由商船改建,搭载的飞机为6架至20架不等,为轻型护航专用航母)。于是加强了对潜艇工厂和基地的空袭。而德国海军的近千艘U潜艇,在法国只有110个潜艇堡内部停泊位,大部分没有出航的潜艇只能停泊暴露在基地中。此片中的U潜艇既被突然赶到的飞机击沉。

经历千幸万苦、九死一生刚刚返回基地,我们看了整整4个多小时的熟悉面孔却一个个在轰炸中死去。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魔鬼。他们只是想念妻子的丈夫,担心女友的青年……他们和他们的敌人一样,都只是普通的人。

德国在各海区损失U潜艇为830艘,出海作战的39000名U潜艇艇员中,除大约5000名被俘,共有27490死亡,占70%,高于二战时任何国家的任何兵种。在最后几个月,U潜艇出海无异于自杀,但他们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德国海军司令、U潜艇的最高指挥官、接替自杀后的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的邓尼茨向U潜艇部队发出通告:“你们虽然放下武器,但你们没有被打败,没有被玷污…战友们,保留你们的U潜艇精神,在这些年里,你们曾以这些精神英勇地、顽强地、沉着地为祖国的利益而战…”

每1名U潜艇艇员就有100名反潜人员与之对抗,每一艘U潜艇就有24艘军舰和100架飞机与之作战。U潜艇失败的原因为从来不是软弱无能的军官,也不是士兵们不肯效命。“他们的装备过于陈旧,技术改造过于草率。”英国人说:“海战已经发生变化,单凭勇敢和坚忍打不嬴战争。胜利越来越多取决于先进的技术手段。”

后记:装备了多种新技术的设计先进的U潜艇在战争结束时被研制了出来,多数并没有参加实战。二战结束,这些潜艇成了美国、英国、苏联海军的潜艇样板。1946年10月,邓尼茨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判处10年有期徒刑。

全文完....结束有点仓促。由于该片主要是德国人拍摄讲述U潜艇的。所以本文也主要讲述U潜艇。至于盟军的作战人员,他们同样英勇和顽强,令人敬佩。

[ 本帖最后由 iamyw 于 2008-2-25 19:34 编辑 ]
#1楼
发帖时间:2007-08-30 02:30:52   |   回复数:13
游客组